近年来,鹰潭市余江区认真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,优化顶层设计,创新体制机制,破解发展瓶颈,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教师“县管校聘”管理改革新路径,进一步优化了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,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
建立完善“县管”机制,破除教师管理瓶颈。把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,变教师的多头管理归教体局直接管理。一是创新编制管理机制。建立了“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总量、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”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。编制部门依据编制标准、生源变化及教学需求,按年度核定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编制总量到教育部门,教育部门在核定总量内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调配,不再实行人员调配核编审批制。编制部门实行宏观管理、加强监督,对教师的招聘、区外的调入和调出等环节严格把关。二是创新岗位管理机制。建立义务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岗位“总量控制、动态调整”机制。人社部门按照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,分学段核定各等级岗位总量,教育部门在核定的岗位总量、结构比例内,统筹分配各学校岗位数量。三是创新评聘管理机制。教育部门对职称评聘、岗位晋级实行集中管理、统筹使用。因“县管校聘”改革需要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的教师(不含落聘人员),保持原职称岗位不变,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,进一步促进教师流动。四是创新均衡配置机制。完善交流制度,通过教育联盟内教师交流、城镇教师农村支教、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面向农村公开选调、学区内教师“走教”、在线课堂、跨学区流动等多种形式,让校长、教师流动起来,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。2018—2021学年共计交流轮岗536人,其中骨干教师交流占30%。
建立完善“校聘”机制,促进教师优化配置。注重完善学校管理制度,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,健全教师聘用使用新机制。一是科学核定设置岗位。教育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,根据学生数、班级数,按照师生比对各校教职工岗位数进行核定,凡超编必出。各学校根据区教体局核定的教职工岗位总数,结合学校情况,科学合理设置学校教育教学岗位,明确各岗位职责任务、工作标准、任职条件、岗位工作量、竞聘方法及考评方式等事项,并予以公布。二是认真制定校聘方案。全区各学校结合实际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拟定《学校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》,由学校教代会 (或教职工大会)审议通过,报教育部门审核同意后公布实施。三是有序开展竞聘上岗。严格按照“核编定岗、公平竞争、择优聘用、合同管理”的原则,分校内竞聘、跨校竞聘、组织调剂三步走,使全区在编教师“全体起立,重新排座”。对三年内退休人员、孕期哺乳期人员、重病人员、未入编的特岗和“三支一扶”教师等,采取校内直聘方式,充分保障“弱势”群体合法权益。对参加校内竞聘人员,采取分中层干部、班主任、任课教师、教辅人员、行政事务人员、后勤人员六个批次竞聘上岗。对落聘人员,按照“县直到农村、农村到农村”“高学段到低学段”的原则,参加跨校竞聘以及组织调剂,确保人岗相适,人尽其才。四是依法签订聘用合同。各学校及时公示竞聘结果,在公示期满无异议后,为聘用人员办理聘任手续,签订《事业单位聘用合同》和《工作岗位聘用协议》。对未能落实聘用岗位又不服从教体局调整岗位的,按有关规定参加待岗培训。今年以来,全区共有2450名教师参与“县管校聘”改革,335名教师发生了岗位变化,52名城区及城区周边学校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交流轮岗,1名教师落聘,教师有序流动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16%,促进了超编学校富余教师向缺编学校的合理流动,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现象大为改观。
建立完善“保障”机制,激发教师内生动力。持续跟进教师聘后管理,巩固深化改革成果。一是完善教职工考评体系。结合城乡教师工作实际,制定了全区统一的量化考核细则,从教学工作量、教学业绩、教师专业成长3个方面考核,对教师的师德、工作量、实绩等打分,并将考评结果作为适岗竞聘、绩效考核、拔尖人才管理、职称评审、岗位晋升、评先评优、干部选拔等重要依据,让干得多、干得好、分数高的教师职称评得快、岗位升得快、绩效拿得多。二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。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,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进行二次分配,实行差别化补助,一些偏远山区学校与县城学校教师待遇最高相差达1410元每月,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,越来越多教师扎根农村。特别是实施“县管校聘”改革后,先后有30余名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。三是营造争先创优氛围。大力组织开展“十佳”青年教师、“出彩教育人”、优秀特岗教师、“四名”工程等评选表彰活动,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。积极落实教师各项待遇政策,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,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幸福感、获得感、荣誉感,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、担当履职、干事创业的热情。